“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渔业生产阶段性特征明显,渔需物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地产鱼价格低迷,渔业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渔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为了认识、适应、引领全省渔业发展新常态,省农委下发了 “关于开展全省渔业有关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省渔业局组织渔业处、渔经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三个调研组,分赴8个市(地)、36个县(市、区),深入到292个养鱼场(户),全面调查了解全省渔业生产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全省渔业生产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全省养鱼水面38.9万公顷,是2010年的1.26倍。各类休闲渔业场(馆)3688处,比2010年增长22.9%;经营水面6.3万公顷;冬钓馆面积479公顷,是2010年的近7.1倍;各休闲渔业场(馆)日接待能力达13万人次,是2010年的近14倍。渔民专业合作社260个,入社渔户3027户,经营水面3.5万公顷;全省养殖产量达到485199吨,是2010年的1.38倍。
(一)发展健康养殖,规范养殖行为。为保证消费者吃到满意放心的水产品,全省以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牵动,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全省建成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6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场(区)281个,并相继创建了一批市、县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在这些示范场(区)的带动下,水产健康养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到50万公顷,比2010增长65.5%。同时,为了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全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仅2015年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533人次,深入到2920家水产生产企业和场户进行了检查,对发现问题的42家生产单位进行了执法整改。通过进行水产品药残检测,进一步规范了养鱼生产行为,基本杜绝了违禁药物的使用。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使地产鱼品进入市场流通具有了安全“通行证”,有力地保证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黑河市爱辉区卧牛湖渔场自2010年开始建设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来,注重渔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规范养殖生产操作规程,严格渔用药物使用,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多年来,渔场所产水产品连续通过部省级抽样检测,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十二五”期间,卧牛湖渔场采取限产提质措施,把产品规格从过去的2.5公斤/尾提高到5公斤/尾以上进行捕捞上市。由于其养殖生产可追溯制度建立,目前产品已通过电商进入京东、天猫,供货价格达到200元/公斤,是限产提质前的4倍—5倍。巴彦县呈祥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从2007年开始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3.33ha水面驯化养殖鲤、鲫、鳙等常规品种,采取健康养殖技术和大鱼种大成鱼“吨塘”生产模式,规范水产养殖管理记录制度,纯利超45000元/公顷。不仅取得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认定,并成为对俄罗斯出口生产基地,出口的鲤为免检品种。
(二)引进名优品种,发展龙江特色。“十二五”期间,全省在不断加大省外名优品种河蟹等引进力度的同时,把发展具有龙江特色、畅销价好的鲟鳇、兴凯湖大白鱼、泥鳅、方正银鲫和黄颡鱼等品种的养殖作为重点,并进一步开发哲罗鲑、细鳞鱼、牛尾巴鱼、鳌花、重唇鱼等地产名特优新品种。2015年全省名特优新养殖面积已达26.8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54.2%。全省繁育鲟鳇、兴凯湖大白鱼、怀头鲶、方正银鲫等地产名特优新鱼类苗种5.1亿尾,不但为全省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提供了苗种支撑,还远销北京、湖北等全国十余个省区。
名特优新养殖生产的发展确保了养鱼水面存量发展,并实现了增量做优。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扎龙乡龙湖渔场,养殖水面700公顷,他们采用围网将湖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年在一个区域放养蟹苗,实行轮放轮作,使得放养过的水域得以休养生息,从而每年都养出“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大规格优质河蟹,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富锦市大力发展泥鳅养殖,2015年繁育泥鳅水花1.2亿尾,池塘(大多是准备改稻田)养殖面积720公顷,效益达到9万元/公顷,比常规品种养殖效益高6—7.5万元/公顷。肇东市涝洲镇怀头鲶和黄颡鱼(嘎牙子)养殖面积发展到3066.7公顷,占全镇养鱼水面的62.2%,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苗种、饲料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规模效益显著,全镇无一亩池改稻,而且与其他地区的同品种养殖相比,增收3000元/公顷。
(三)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出口创汇。“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坚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渔业,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渔业,利用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渔业,使渔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各地加大池塘驯化养鱼和网箱养鱼等高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2015年全省举办各类培训班350多期,培训渔民1.8万多人次,推动全省驯化养鱼面积发展到6.68万公顷,同比增长4.8%。与此同时,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鱼场户基本都装备了投饵机、增氧机等,一些渔场还安装了信息管理监管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渔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绥化市北林区平顺渔场实施“365水产养殖技术模式”,使用风送投饵机精确投喂饲料;设置微孔、水车式、搅水式增氧机,以及涌浪机实现均衡增氧;在塘边建设底排污工程,利用水的压力排除鱼类粪便和污物;使用通威水产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与管理者手机相连,实时查看池塘溶氧、水温、氨氮等情况,及时对每个增氧机、投饵机进行自动化远程控制,进而达到增效50%。
全省各地在发展渔业生产过程中,审时度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出口创汇渔业、建设龙头加工企业。巴彦县连续6年对俄罗斯出口淡水鱼,截止2015年累计出口量达到240吨,创汇77.05万美元。绥芬河市水产局加挂“绥芬河发展海洋经济办公室”牌子,组织人员到俄罗斯滨海边区进行海参养殖,养殖面积已超6666.7公顷;2000平方米加工厂现已落户绥芬河保税区,并开始来料加工水产品。与台商合资的抚远县正阳水产罐头联营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鲟鳇、大麻哈鱼系列产品,品种达80余种,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上海、香港等地,并出口日本。鸡西市、同江市于2014年分别投资6000万元以上新建以地产特色水产品为主要加工品种的龙头加工企业,均已生产出投入市场的加工产品。目前,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年加工量1600吨。
(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大力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带动促进渔(农)民增收。2015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游钓度假村发展到818家,经营休闲渔业水面5.1万公顷,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近6亿元,增收8000万元。佳木斯市郊区不断做大做强休闲渔业,休闲渔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1/3。休闲渔业的蓬勃兴起,实现了一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使相关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并发挥了效用。杜蒙县珰奈湿地休闲旅游区,每年从周边农村雇工200多名,同时周边农户提供农副产品,依托休闲渔业人均收入10012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3012元。由此可见,休闲渔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木兰县蓝艺地毯集团于2009年开始承包山地100公顷(包括山间塘坝10公顷),建设山里度假村,发展休闲渔业。三年间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住宿、餐饮、亭廊、风车台、鹿苑等设施,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次。游客不仅可以登山、垂钓、观鸟,而且还能够举办篝火晚会,品尝农家菜。为此,山里度假村每年从周边农村雇工50多人,并与3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由农户专门散养猪牛羊、鸡鸭鹅,以及禽蛋、果菜等,山里度假村收购加工,农户增收50多万元。同时,游客休闲游玩后可以到蓝艺地毯集团产品展厅观摩、购买地毯制品。山里度假村既是蓝艺地毯集团的名片,又是宣传、销售企业产品的窗口,二者相辅相成,相益得彰。
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2015年全省15个县市承担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农业部示范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辐射面积达到1.85万公顷。实行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探讨摸索出“稻鱼”、“稻鳅”、“稻蟹”等各种生产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一水二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鱼双赢”。绥滨县渔业主管部门在组织承担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的同时,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全县稻田养鱼发展到1.33万公顷,成为引导和服务渔(农)民的典范。
(五)完善经营体制机制,提高渔业发展活力。“十二五”期间,各地在稳定和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同时,积极发展渔业合作社,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渔业企业,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巴彦县源泉养鱼专业合作社是由14户渔民以承包经营的水面折和入股成立起来的。全社经营水面146.7公顷,主养鲤、鲫,实施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订购苗种、饲料、鱼药等,统一商品鱼出池价格(如果鱼贩收购价格低于合作社定价,则合作社组织协调采取越冬方式均衡上市)。2015年合作社养鱼水面平均单产实现22500公斤/公顷,纯盈利75000元/公顷;其中仅合作社统一制定的鲤出池价格就比周边养鱼场户高3.4元/公斤,全社可增收400多万元。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渔民们普遍认为:合作社在渔业发展低谷时可以发挥收拢人心的“定海神针”作用,同时在采购渔需物资过程中可团购压价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有团体优势。目前,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60个,入社渔户3027户,经营养鱼水面3.5万公顷。
方正县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方正银鲫繁育养殖作为全县重点扶植的五大产业之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相继通过了《方正县方正银鲫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方正县方正银鲫养殖基地建设方案》,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方正县方正银鲫原种保护推广中心,在产业用地审批、资金扶持、人才和技术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一方面,他们大力扶持方正银鲫商品鱼渔业园区建设,探索符合方正地域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大兴立体化家庭渔场作为方正银鲫商品鱼渔业园区主体,由方正银鲫科学经济技术专业合作社规划、建设、管理,始建于2015年初。家庭渔场占地13.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0.7公顷。截止春季放养时新建高标准养殖池塘6.7公顷、600平方米温室大棚一座,打补水井一眼,架设4.5公里输变电线路,购置齐备自动投饵机、增氧机和机泵管带等。为了扶持渔业园区建设,方正县政府投资修建5.8公里硬化道路直通园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方正银鲫原种场,为其赊购1.5万公斤大规格方正银鲫春片鱼种和乌仔,保证了顺利投产。共产方正银鲫商品鱼5万公斤、秋片1.5万公斤,产品由方正银鲫科学经济技术专业合作社销售。另一方面,方正县委、县政府将全县5个国有水库的水面经营权划归县水产总站管理,实行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经营、县水产总站确定养殖品种为方正银鲫的“PPP”模式,加快了方正银鲫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了方正银鲫产业发展。2015年,全县方正银鲫放养面积达到1333.3公顷。
二、全省渔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积极克服渔需物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局部地区水灾严重等实际困难,艰难前行,渔业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全省渔业生产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亟待解决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
一是投入于渔业的资金不足,制约全省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渔业作为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全省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政府扶持资金投入有限。全省水域面积和可养鱼水面均列全国第四。“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的政府资金投入年均1400多万元,不足京津辽吉等省份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全省渔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现有池塘注排水设施、生产用房等不配套,并且近一半数量池塘亟待清淤改造,不仅影响了资源效力发挥,也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制约了使用现代物质条件(增氧机、投饵机、鱼池水质监测系统等)装备渔业,循环水养鱼等净水渔业更无从谈起。同时,“十三五”期间,全省渔业发展重点将转向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如何加大投资建设“淡水牧场”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全省广大养鱼场户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机制体制创新步伐缓慢,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市场配置公共渔业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投资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市场硬件建设和市场运作领域拓展有待加强。关联度较高的渔业生产场户各自为战,缺乏技术、信息、市场共享机制。水域滩涂使用权、使用期限不稳定;渔业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够广泛,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发挥协作效率的空间,而且组织架构不规范,制度不够健全,法律制度、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渔业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影响“生态优先”战略实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省渔业环境污染包括面源污染严重危及了渔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生生物资源栖息环境的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动植物资源持续下降,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单一,濒危鱼类资源量如鲟鳇恢复艰难。同时,工程开发建设项目如筑坝等活动影响,不仅水域滩涂不断被挤占,而且一些优良的产卵场、孵化场、育肥场以及洄游繁殖通道因渔业生态径流不足造成渔业功能丧失,渔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加之捕捞强度过度,主要经济水生生物资源不同程度衰退,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如大麻哈鱼捕捞个体平均由2011年的6.1公斤/尾下降到2015年的2.76公斤/尾。由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出现下降,动摇了渔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着“生态优先”战略实施。
四是渔业电商微商尚未起步,“互联网+”现代渔业有待加强。通过调研发现,全省各地养鱼场户甚至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对电商微商认识模糊,如何利用互联网宣传渔业、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不甚了了,坐失水产品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转型的先机。“互联网+”现代渔业由于建设成本过高、技术难度大、专业人才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限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制度发展规划,加快全省渔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是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制约着全省渔业强省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是流通领域关键一环,由于全省缺乏统一化冷链设施配置,水产品冷链物流设备落后,直接导致水产品的品质损失比较大,提高了水产品物流成本。而且,现有的一些水产冷链物流多为片段式、分散式的系统,构建属于初步性、片段性、分散性,这种“冷链”模式往往使得冷链标准无法连贯的执行,全过程冷链温度的记录无法发挥作用,冷链的交接过程比较复杂。同时,冷链物流投资是一项大型的投资,尤其前期投入资金较大,而全省大宗水产品属于中低端货品,单纯性地通过传统的水产冷链物流服务来增值,效应不是非常明显,故而导致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欠缺。
三、全省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破题之年,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激发渔业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一)加大投资强化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更新改造,夯实渔业转型和现代渔业建设的基础。各地要积极与发改、财政进行沟通协调,扩大政府资金规模,进一步提高渔业的投入份额,优化结构,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使本级对渔业的投入在地方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安排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逐年增加。通过政府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渔业,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依靠政府的投入,加快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省完成6.67万公顷“池水深、坝坚实、渠通畅、路连池、电到塘、机配套”的稳产高产水产健康养殖基地的建设,并结合维修改造,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实施区域化布局合理的水产良种工程,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水产良种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生产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广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开展集约化养殖,发展净水渔业。
全省水域面积达到265.6万公顷,其中江河湖库面积占93%左右;全省可养鱼水面66.67万公顷,其中湖库大中水面占80%,为增加渔民就业机会,提高渔民收入,繁荣湖库区渔业经济,应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投资,大力开展“淡水牧场”建设。据测算,每生产1kg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可从水中带走29.4克氮、1.46克磷、118.6克碳。通过品种改良引进、合理搭配和增养殖新技术的使用,在湖库生态功能区合理搭配放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如鲢鳙、大银鱼、湖白鲑等,不仅可以直接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还可以消耗利用水体中其它的浮游生物,从而降低水体的氮、磷总含量,实现低碳碳汇渔业生产,稳定生态群落,平衡生态区系。为此,要全面实施生态修复行动,通过“淡水牧场”建设发展增养殖业,带动“淡水牧场”周边商品鱼池养殖生产,拉动苗种生产场苗种繁育,从而建设一批“淡水牧场”示范区。
各地要积极探索拓展养鱼场户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要参照《农业部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关于印发创新现代渔业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农渔发[2015]7号)和《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关于印发创新黑龙江现代渔业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农委联发[2015]74号),与本地已经成立的城商行协商沟通,争取为渔业小微场户“砍块儿”贷款;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扶持渔业,大胆实践“PPP”模式;组织结构完善的渔业股份制企业让利、合作,敢于借力资本市场,通过新三板获得所需资金。
(二)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激发广大养鱼场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渔民和渔业企业是渔业生产的主体,过去几十年渔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改革调动了渔民和渔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渔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同样需要深化改革,创新渔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渔业经营管理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渔业生产力。
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先行一步,试点研究完善养殖权、捕捞权制度的办法,探索养殖权、捕捞权的合理流转,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要在稳定现有捕捞许可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捕捞业准入制度,完善公共渔业资源分配机制,研究完善渔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加快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体系。各地要大力发展渔业合作社,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渔业企业,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使渔民抱团闯市场,变“小而全”为“大而专”。鼓励和支持渔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提高水产技术推广能力。组织已经推广养殖的特色品种如兴凯湖大白鱼、黑龙江野鲤、方正银鲫的场户,成立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市场、信息、技术、流通等的共享。同时,加快家庭渔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创建,培育现代渔业发展的生力军,引导各类渔业市场主体通过利益联结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向渔业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
(三)强化渔业生态养护举措,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生态优先方针。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
要加强渔业资源调查,重点调查主要经济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等重要渔业资源产卵、索饵、越冬场所等,科学确定渔业资源总可捕捞量,研究制定渔业资源利用规划。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维护。完善水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扩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模,科学安排增殖放流数量、物种、水域,重点修复已遭破坏的重要渔场、产卵场,以及生态退化相对严重的水域。
要大力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污染应急和调查处理机制,及时查明污染原因,科学评估渔业资源和生产损失,依法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推动建立涉渔工程建设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资金投入预计超过千亿元,因此所有涉渔工程必须进行渔业资源生态损害评估;要加强水域生态技术研究,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库的生态修复;切实加强捕捞管理,坚持并完善渔船控制制度,要在界江推广抚远县逐年减少捕捞渔船数量的经验,减轻捕捞强度;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区域,开展控制捕捞限额试点。
要加强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合理调整养殖布局,控制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加大水产生态饲料研发,严格投入品管理,减少养殖污染;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监控追踪面源污染,强化监测能力。鼓励发展丰富多样的休闲渔业,要在现有休闲渔业基础上,努力建设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旅游观光、观赏渔业、龙江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区域性休闲渔业,带动促进渔民增收。依托推广机构、渔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休闲渔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生产操作规范及服务标准制定,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加快制定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强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卫生、休闲渔船管理、观赏鱼引进管理、公共水域垂钓活动管理等制度,使休闲渔业发展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
(四)加快“互联网+”现代渔业顶层设计,加强渔业电商微商队伍建设。2015年是电子商务、微信商务爆炸式发展的一年,国内很多行业包括北上广渔业生产企业和个体场户都分享了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转型的成果。对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分清不足和差距。一是认真做好全省“互联网+”现代渔业顶层设计。首先,要加快“软件”升级,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渔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前期为养鱼生产场户(合作社)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卖家可以在产品平台上发布信息,如池号、品种数量、鱼品价格、出池日期、联系方式等,买鱼商贩可根据这些信息提前与卖家交流协商。同时平台还提供在线下单、在线支付功能,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后期为养鱼生产场户(合作社)的B2C平台或综合产业服务平台,寻求相应鱼产品的市民可通过平台进行购买。其次,要培育人才支撑,实现“互联网+渔业”在人才方面的补给。不仅仅要在硬件上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人才方面也要给予支撑。要使得互联网理念深入到每个渔民、每个渔商的心中。最后,要真正抓住“互联网+”现代渔业的巨大契机,通过互联网转型服务商的帮助,由互联网转型服务商参与从市场调查到产品研发一系列的流程,加快渔业转型,真正建立起全省水产业产业互联网。二是大力开展渔业电子商务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渔业电子商务发展最关键在于从业者观念以及思路的转变更新,要提高渔业从业者电子商务的意识,从网络的应用水平入手,让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对于渔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联合在渔业电子商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网站,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渔业在电子商务的有效应用。目前国内与渔业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政府机构创办的职能性网站,其主要作用是提供渔业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第二类是以阿里巴巴、金泉网为代表的综合类B2B电子商务网站,主要为企业推广综合信息和专业化市场信息,为渔产品的生意促成带来更多机会;第三类是交易类网站,主要为各类渔产品提供专业交易。不同的渔业企业或者场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优秀电子商务网站,或者根据需要进行多重选择,以达到更好市场的效果。同时,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对于渔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三是加强渔业手机微商建设增加渔民收入。要组织宣传动员养鱼群众使用4G网络智能手机,培训渔民了解微信的基本功能,学会微信的熟练操作,从而将曾经来到养鱼场的游客、朋友建立起微信群,选择具备极强的区域性和稀有性的安全水产品,使其具有一定的客群和市场。通过定位及后续的宣传推广令其更为打动人心,进而有助于微商区域圈层生态的形成,有助于线上结合线下展开系统性活动。在无差别推广的同时,应尽量锁定目标客户,通过进入目标客户的圈层,借助圈层内客户的力量,将产品的有效销售出去。同时,要重点考虑客户需求与产品特点,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并调动其欲望并开发出产品的核心卖点,使卖点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并形成传播性。在销售时,形成低、中、高三大品牌档次,一部分为走量产品,一部分为利润产品,一部分为附属产品。这样,就能够宣传渔业,推销鱼产品,改变传统销售方式。
(五)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加快渔业强省建设。要在渔业电子市场化发展的模式下,实现产品物流的畅通,就必须加快水产品流通体制全面改革,优化、重组、升级传统的水产品物流体系,由生产基地或生产者与快递公司达成战略协议,从而有效降低成本,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首先硬件上的提升必不可少。对于理想的冷链物流产业链应该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市内配送中心、销售终端”四点一线,甚至可以直接从产地到终端。“中间环节越少,成本越低,断链的可能越少。”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对产地冷库、辖区内配送中心等做一定规划,并做好标准,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有序发展。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信息系统管理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库存、出货、运输、结算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一套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S)在整个供应链中显得尤为重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企业物流部门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对企业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进行管理。其次,跨界冷链带来的创新。跨界冷链拥有的接受市场冲击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利润大多低于8%,并非高盈利行业,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第三、创新驱动冷链跨越突破传统业务模式。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产业和生活同步成长,多元化的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企业将面对食品包装与物流包装的一致性、经销商服务管理、国际商贸分销管理、冷链物流整体外包、水产品品牌建设等机遇。通过把握行业趋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逐步完善业务链,培养客户的粘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通过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我省的冷链物流。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公共型冷库、(便利店+快递)企业联盟、(批发+零售)复合型冷链物流系统、(冷链商流+冷链物流)一体化冷链体系,实现我省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中心、(求车求货)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多温度带)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系统集成中心,打造我省冷链物流的平台经济。
总之,冷链物流行业与实体经济通过良性互动发展,把握跨界冷链、跨区贸易、连锁餐饮和生鲜电商转型升级的时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应对行业变化,应用资本市场、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全产业服务等手段,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冷链跨越,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冷链关乎食品安全,冷链关乎民生。加强水产品品牌建设,完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条,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执笔:康萌 张澜澜)